找回密码
 5秒注册
【所有券】内部优惠券  免费领券+自买返利+分享高佣(月入过万)
楼主: 钟道然zdr

一个90后的血泪控诉:不能原谅的中国教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5: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场景二  每次一到广播操比赛,大家就十分郁闷。为了这么一破比赛,天天都要站太阳底下一俩小时听老师吆喝着你练:“动作要做到位!做整齐!队形保持好!……×××,就你那儿跟别人不一样!”烦死了。等所有人动作都整齐划一得跟好莱坞特效做出来的似的,今儿才能回家。

        这一招可谓防患于未然,在小孩子的个性尚未显露之时就将其连根儿拔掉,避免了后顾之忧,方便以后高强度的管理。而集体主义到了极致便是从众,从众到了极致便是自我的缺失。小时候全班男生都是板儿寸,就我留一樱桃小丸子发型。老师总会说:你留这样的头干嘛,剪成板儿寸多好。我就问,为啥好啊?她就说,跟别人一样多好。我再问,为啥好啊?她立马一瞪,目光中说,不为啥,就是好。倘若我是一个独立的人,那我便有权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的发型,否则留我这“头”真的就没用了,砍了算了。

          你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公民。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


        中国学生的头其实都没什么用。你首先是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集体的一员。但咱们学生往往非常能发扬风格,可以完全牺牲掉自我,不主动思考,一切行动看别人。要不怎么能说出“别人都这样儿,我也就这样儿了呗”这种话。我看咱其实可以跟Blonde Redhead这专辑封面似的,所有人共用一个大脑。
        图片\一\小学\23.jpg
        这还不算完,集体主义的幼苗自此如杂草一般疯长,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从班级年级一直往上升,最后升到国家人民。在那大字不识一斗的岁月,老师就会给你系上红领巾,深情地说:“你现在是少先队员了,这红领巾是国旗一角(当时我特奇怪,国旗就四个角,你搞这么多红领巾,那得浪费多少国旗),长大了要报答祖国对你的养育之恩,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啊!”此时,听到这话的你就像那看到岩井俊二电影的半文艺女青年,装作伤感泪流满面,再瞅瞅墙上挂着的黄继光刘胡兰的头像,一股使命感便油然而生。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命中注定要做社会主义接班人—虽然那时既不知道啥叫社会主义,也不知道接什么班(其实现在也一样)—于是心里经常会激情澎湃,再加上上学放学看到校门口硕大的“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的口号—如今芝麻大点儿的学校都要作此标示,我就奇怪哪儿有那么多栋梁啊——那更是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其实,人家只不过是用了点儿花招,唤起了你幼小心灵中以无知为基础的幻想而已。
        不过这招还不是最给力。最给力的是老师家长双剑合璧一同使用的第三小招:“横向比较”。
        前面说家长拿孩子攀比,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比不够爽,还要让孩子们互相比。小时候最常遇到的事儿就是家长让我们比身高,谁最高谁家长就最乐呵,那孩子也昂首挺胸仿佛瞬间又长了三寸,而此时输了的家长会投去羡慕的目光,留下自己的孩子灰头土脸一边儿呆着。久而久之,个儿高的孩子也就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了。有了“绝对权威”的身份,家长就可以把自己的评判标准移植到孩子身上,让他们去“横向比较”,比赢了的会收到“权威嘉奖”,然后更热爱这个“权威”,比输了的则又自卑又恐惧。所以你看,这种折磨学生的方式是成体系的一环扣一环的,既有创意又将主观与客观结合,是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的真理。
        横向比较在家长这儿屡试不爽,到老师那更是变本加厉花样百出,全面建设横向比较主义。谁作业写得认真啊,向老师问好声音洪亮啊,黑板擦得干净啊,做操胳膊伸得直啊,无所不比。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班里人多,要分层比,从小组到班干部最后是全班大比拼,一般都是“比比这个小组读书声儿谁最大,一二三开始!”然后哥儿几个豁了命地嚷嚷,不知道的肯定以为里面这些人脑子有问题,日后肯定是国足的料儿。最后老师对那个最卖命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哥们儿微微一笑,夸道:“你比其他同学都棒!”光夸还达不到效果,当时我的小学教室后面墙上贴着一棵棵树,上面有每个人的名字,还有小果子—对小孩儿就得用这种纯朴的诱惑—谁比其他人好,受到表扬,老师就赏个小果子。然后只见这哥们儿走到讲台双手接过小红果,捧回到座位上,乐得合不拢嘴。下课后,他便昂首挺胸走到后面,奋力将小果子贴上,其他同学纷纷说“他都比我多三个了……”这果子数似乎衡量了每个人的价值,也是全班同学的日常奋斗目标。
        横向比较狠就狠在它刺激了你的“自卑心”:谁都想做最好的,都想被夸赞表扬,但把人排成一队就总有人在你前面,你总会发现自己比别人差,然后因此会闷闷不乐垂头丧气。一个健全的人,最重要的是纵向比,只要自己进步就好,甭管别人。然而这种横向比,自己好不算好,比别人好才是真的好。“横着比”日后一发不可收拾,让人沉迷于其中,并且只会用这一种方式评判自身价值。以后的各种刑罚,没有哪个不是把学生排成一队比来比去的,从此你遭遇的各种心理折磨甚至疾病,也都从这儿生的根。
        至此,小学的任务基本搞定,整个囚徒生活的前期铺垫也已完成。老师家长的攻势非常明确:先通过“树权威” 确立老师家长的领导地位;再用“喊口号”把你的思维简化成鸳鸯火锅,来灌输他们的思想;最后来个“争气”+“集体主义”+“横向比较”三连击,根除你的自我意识,让你心甘情愿为他们行事。
        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你“好好学习”,那么接下来,我们的囚徒生活也马上就要进入主线高潮—学习学习再学习了。不过在高潮之前还需酝酿一下感情,老师不忘再进行一下感召,让你打心眼儿里愿意为“好好学习”四个大字抛头颅洒热血。回想一下便会发现,老师们“劝学”手段无外乎两个:第一是先设立一个好学生做榜样,通常是大队长,随后就在班里溜达,瞅见谁在看闲书便立刻走到他面前,叉着腰指责道:“都在一个班,咱们大队长中午一直在做题,你就在这儿看闲书?赶紧写作业!”这一招的妙处在于侧面诋毁学生,使其知耻而后勇。第二则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感动全班”。每逢班会,班主任必定要写回忆录,只见她先是摆出一副沧桑凝重的表情来渲染悲凉的气息,然后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随即开始口述,且必定以“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开头,而之后的情节也跟柯南一样千篇一律,基本都是“天天吃馒头白菜”、“冬天只有一件棉袄”、“教室没有黑板”、“铅笔都买不起”,最后必定以“但我们非常刻苦地学习”结尾。这还没完,到后记该升华主题了,老师会一运气,咆哮道:“多少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夺下的江山,你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不愁吃不愁穿,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随后大笔一挥开始留作业。这两招家长上手也屡试不爽,每逢晚饭时节他们就会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不是说“你看×××考了分,你怎么才考×分”,就是“爸爸妈妈内个年代……”后面内容和细节跟老师所讲十分相近,不禁令人怀疑他们是一家儿的。到了假期,爹妈往往还会带孩子游览清华北大并在门口留个影,这影留下便酿成了大祸,他们回了家就会举着照片儿说:“孩子,好好学习,将来给我考这儿!”
于是为了“将来给她考这儿”,你便要玩儿命学习,而囚徒生活肥皂剧的主线剧也就此开始。
        在百度问问“现在什么人活着最累”,一种回答说中学生最累,另一种则说不对是小学生。这俩答案哪个对真不好说,不过原来小学生还相对轻松一些,但等你上了中学就顿时感到压力很大。可能是为了防止大家不适应吧,如今小学的刑罚在严酷程度上毫不逊色于中学,于是就出现了“十岁孩子比家长忙” 的现象。才几岁的孩子啊,每天就要6点起床,眼睛还没睁开呢就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背井离乡只为去上一个好点儿的小学。我国有儿歌“小呀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实则是在唱“瞧这囚犯啊,背着刑具上刑场”。(这歌词用了类比,暗喻等手法,形象生动,建议出作明年高考题)。你看一进教室坐定,大家便从纷纷巨大个儿的刑具袋中拿出书、笔、眼镜盒,掏出眼镜布擦擦镜片,开始一天的刑罚。此时,甚么听写本生字本作文本练习本听词本写词本作业本,堆满了桌子,纵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上课更是可怕,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都要跟死人一样坐在椅子上,但凡有乱动的便会遭到批评,而若是和别人说话则有如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高声呵斥立即传来。这老师上课好比美军轰炸伊拉克,每狂轰滥炸40分钟间隔10分钟,气儿还没喘匀就又来了。“被轰炸”到11点,饿了,偷偷吃块饼干,只见这老师眼睛好似精确制导导弹,准确发现目标,立即将粮食没收。熬到夕阳斜照,放学,夕阳过后便是黑夜,晚上还有奥数课,这是纳粹闪电战打波兰,仨小时不带停的。待到下课,班里就如同1940年华沙古城,一片废墟一片死寂。
        现在的小学都时兴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比如北京,取消了小升初统考,因为那看着感觉像高考,有伤风化。这一改的直接后果就是小学考试品种远远超过高中:从古筝n级到剑桥少儿英语,学生都要考。于是一到周末,二战便全面爆发。这还得分战区,欧洲战区里有东线作文课和西线英语课,东亚战区以乐器为主,四面楚歌。有的家长嫌不够,一声令下开辟太平洋战区,其内容更是五花八门,胜过美国军火库。孩子们则是空降伞兵,跳入教室就是一番恶战,敌人一波接一波,前有追兵后有堵截。所以一提到周末,小学生们便心惊胆颤,那课外班从早一直排到晚。这些班儿还美名其曰“兴趣班”,听着挺好,顺着往下一看,竟赫然写道“奥数兴趣班”,让人大惊失色。真是见了鬼了,我倒想知道有哪个毛头小子对奥数感兴趣(除了以后上清华的)。这些兴趣班有的是家长的兴趣,有的是学校的兴趣,但少有孩子的兴趣。说孩子比大人忙,其实大人们主要在忙接送孩子,孩子去打仗,他们就当医疗队的,运送伤员奔赴下一战场。家长们当狱警可谓尽职尽责,不留一点儿喘息的机会,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无比丰满,恨不得先报一分身术的班儿,好让他们能同时上两节课。
        然而这一切对于我们就好似男人对于女人—除了痛苦,还能指望它带来什么呢?
        原来只有中学才有这样儿疾风暴雨般的刑罚,但现在人们觉得不够爽,摧残得不够彻底,便从娃娃抓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而这带来的唯一后果,就是我们连本该快乐自由的童年都木有了,再往前看,只能倒吸一口凉气,简直无法想象以后自己将是何等惨状,那感觉就跟一只羊被带到屠宰厂门口一样,无比悲凉。
90后创业,先来90后创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5: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fnl\1\小\1.jpg
小学图片2
..\资料fnl\Ch1\小学\小学链接.docx

        但老师会说你不能这样想,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报效祖国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好学生。热爱祖国的是好学生,听老师的话的是好学生,树上果子最多的是好学生,考试分最高的是好学生。在一个人天真得以为人是从蛋里孵出来,无知得猜想中国足球踢得很好的时候,怎么能判断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呢?但我不管,只要是老师家长说的,一定错不了,我照着做就好。
        若说在小学期间大家学会了什么,那就是无条件地服从上级指示(这样说来小学生都深谙当官之道啊)。
        要不说老师家长们阴险狡诈呢,小学的这几年原本应当是孩子探索自我,建立自我意识的时期。所以说在此时把他们追求独立价值、追求个性的念想掐断,并往他们脑中灌上老师家长的价值观,这招有如釜底抽薪,好比一个人刚会走路,你就把他腿打断,还让他坐上自己的轮椅,然后便能推着他走了。老师家长从此也可让孩子们做按自己标准设定的“好学生”。
        而在中国教育制度下,做一个好学生其实很简单。那只需要一些猥琐的恐惧,个性的完全缺失,和对中产阶级道德观的崇尚。
        中产阶级道德观?

          我要为别人活着,不能为自己活着。这就是中产阶级道德观。
                                                                                                           —— 萧伯纳


        为别人活着,这就是中国教育给我们精神捆上的第一根锁链。它也是之后所有锁链的来源。
        而这条锁链,是在全心全意做好学生的过程中慢慢捆上的,是在每一次写“改革开放的春风”,每一次上课铃响手背后坐直,每一次往树上贴果子和每一次看到考试分比同桌低时自责中慢慢拧紧的。我们说不出什么时候开始可以为做奥数题而不去看动画片儿,什么时候开始周末选择去上课而不是踢球,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考试就会心潮澎湃,什么时候开始把分数看得高于一切。我们说不出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学会了服从别人,却离那个“本来的我”渐行渐远……
        于是小学便完成了它的使命,为之后更进一步的囚禁打下了基础。
        概括说来,小学这一阶段的老师家长就像是拿块儿黑布蒙上了你的眼睛,说你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的没错,让你干啥你就干啥。然后你就盲从地跟着他们,走过那本应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童年。等到有一天把布摘下,你发现你已同自己的天性分道扬镳。
        当然这只是牛刀小试。此时你抬头望去,发现路的前面好像《指环王》中的魔都,阴云密布暗无天日。这条路指向的是有如“灵魂绞肉机”的下一个学校,哦不,下一个监狱,中学。2  被缚与抗争的中学[本标题灵感来源于《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郝舫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We live in the age of the overworked, and the under-educated; the age in which people are so industrious that they become absolutely stupid.
                                                                                                    —Oscar Wilde
        如今这个年代,人总是疲于奔命,却未接受好的教育;他们是如此努力,以至于自己最后变得愚蠢无比。
                                                                                                       —王尔德

        中学,这词儿跟房价、城管、申办××会一样—听着就让人瘆得慌。它的臭名早已远扬,没进门的学生个个都能知道自个儿将来在里面会是何等惨状:书包一天比一天沉,睡觉一天比一天晚,镜片儿一天比一天厚,整日被如山如海的卷子折磨得衣衫褴褛……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不过没办法,华山一条路,不走也得走啊。
        有了小学“去除自我意识”和“好好学习”做铺垫,中学便可给你来狠的了,而它也不会辜负其盛名,12到18岁这六年绝对让你永生难忘,因为你的青春将在此被搅得粉碎。如果说小学的教育还如太极拳一样管制得挺有技术含量的话,那中学则是美式摔跤,简单粗暴直截了当,就跟你玩硬的,用尽一切手段不把你的灵魂打得七窍流血气尽人亡誓不罢休。十几岁的少年都开始有独立思维和个性了,而这些可都是与中国教育势不两立的天敌啊。一旦这些东西蔓延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趁早将之斩尽杀绝。你不是开始有独立思维了么,我还就死磕了,非得用堆积成山的作业压死你的思维能力。你不是要追求个性了么,我就跟你过不去,全方位对你施行监禁。是的,中学就是要与你的青春和人格对抗。这是一场战争,一方是少年的心气,另一方是中国教育的怪兽。只不过这战争犹如螳螂挡车、大卫单挑歌利亚—不对,螳螂单挑歌迪亚,胜负早已确定。
        中国学生就在教育与人格的对立中度过中学的六年。这6年,是精神被无情地束缚与人格本能地抗争交织而成的安魂曲,是为每一个被中国教育毁灭的灵魂奏响的悲歌,它每一个音符都谱写着个性被压制的悲哀,每一个小节都充满人格遭扭曲的无奈。我们何尝不想在这曲悲歌中发出呐喊,守护自己心灵中的净土。然而面对着残暴的教育无人性的压迫,你却只能看着自己的灵魂慢慢枯萎,看着自己的天性飘落,落入死灰。我们在用那本应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奏响这沉郁哀伤的旋律,在用每个人一生最宝贵的时光演绎这场悲剧。我们的青春就如伤花,在这被缚的苦涩中怒放。
        谁都不想让青春这么杯具,但没办法,你上了中学就好比走进一条单向街,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而横在你面前的就是中国教育著名的两道鬼门关:中考和高考。要想活着出去,你就必须过这两道坎儿。
        于是中学简单粗暴的打法也由此而生。反正前边就一条路,你爱咋地咋地,我才不管呢。你说不服,爱服不服,不服也得服。我就霸王硬上弓,蛮不讲理地虐待你,有气么?有中考高考候着呢,小样儿。
        的确,中高考乃中学一切摧残之基础,从效果上看,它是鬼门关,若从外形上看,它是独木桥——全中国所有学生都得走同一条单向街不说,还要抢着从这儿排队出去。而到最后,它就相当于把人关到斗兽场里,让大家互相厮杀,只把最后剩下的放出来,反正你不杀别人,别人就杀你,你们看着办。于是乎各位就要拼个你死我活,直到六年后还有口气儿的才能出去。所以你看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脸上都会浮现出淫荡的笑容—那就像是踩着别人的脑袋跑出了地狱,有种说不出来的庆幸和愉悦。这就是中高考的唯一乐趣:在你从鬼门关走出来时,心中揣摩着身后有个跟你一样大的阳光少年因为你没能走出来,然后心旷神怡,不禁拍手称快。
        到这份儿上,家长老师们也不用煞费苦心地整什么“胡萝卜加大棒”这样的花招了,直接大棒即可。“中考”“高考”是他们的紧箍咒,甭管学生怎么“叛逆”,你只要在他耳边轻声叨咕一声这事儿,他就会像纳西瑟斯[ 纳西瑟斯,古希腊神话人物,容貌销魂的俊美少年,却终日沉迷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跃入水中,通过死亡使自己与倒影合而为一。传说纳西瑟斯死后化为一株白色水仙花,而如今,有两个英文单词从此得来:自恋(narcissism)&白水仙(narcissus)。]看到哈哈镜一样立刻崩溃,然后仓皇逃窜至书桌前乖乖写作业(唯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他们常撒的一个谎:“上大学你就解放了。”此乃世间第二大谎言—仅次于婚礼上新郎说的“我愿意”。我们将在下一部分揭穿它。)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识时务者为俊杰,要想活出去你只能立志好好学习,奋力拼搏,争取踩在别人脑袋上出去。因此这6年里,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围绕着那神圣的中高考展开。
        于是我泱泱大国这么多学生,整天就跟斗鸡似的同语数外物理化史地政这九科那点儿破知识磨叽,一磨叽就是6年。而其他副科就好比“妇科”,一月加起来捣几天乱,装饰品而已。近年来我国盛行换汤不换药的课改,或者说连汤都不换只换个碗,号称开设“选修课”,结果一星期就一两节不说,还完全没人鸟,甚至经常直接被主科侵占。
90后创业,先来90后创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11: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学习已完完全全成了上刑,它一方面能让人痛苦难耐哭天抢地—那种盯着铺天盖地的卷子却手足无措的感觉,那种深夜抱着练习册趴在桌上睡着的滋味,每个学生都有体会;另一方面更能折磨人的精神束缚人的思想,最后让你的思考能力丧失殆尽。因此它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而这要归功于刑罚的二重性:首先,这刑罚从内容上来说单调至极,有如约翰·凯奇的《4'33"》[约翰·凯奇,美国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一次他在纽约某音乐厅演出,只见他坐到钢琴旁,就那样坐着,没有打开钢琴,更没有弹一个音。4分33秒后,他站起来宣布演奏完毕,这便是《4'33"》,现代音乐史上最有名的曲目之一。]。大江南北所有学生,天天就上那几门破课,全国上下从课表到作业几乎都不带变的,你把黑龙江的课表拿到海南照样能用;其次,这刑罚的形式又非常丰富,五花八门的刑具一个接着一个,样式之多,种类之繁盛,连奥斯维辛的人见了都要自愧不如。比如政治学矛盾分析法,那几条原理一背就是两年,让人恨不得上天堂去找茅盾。然而学的方式又数不胜数。若只用一本教材老师就太不给力了,上课要讲矛盾分析法,回家做矛盾分析法若干题目,明天考试考矛盾分析法,考分低的找老师谈话,谈矛盾分析法。晚上家长让你默写一下矛盾分析法,周末家教来,微微一笑:“这节课我们专门学习矛盾分析法。”我一下茅塞顿开—这果然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所以说刑罚的内容单调和形式繁盛是对立统一关系,相互依存,共处于“学习”之中,在一切条件下均能相互转化。我们要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看学习,先看其单调的那面如何迫害学生的精神,再看那繁盛的一面如何禁锢学生的行为(强烈建议上述内容出作明年政治高考题)。
        下面咱们就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九科的反胃之处列举清楚,排名分先后。
        中国学生最先接触的就是语文,它也不负重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教育的丑陋。中国的语言文字本是蕴涵了五千年的文化,品味起来应如球迷欣赏荷兰的华丽足球,美不胜收,但它到了中国教育手里就好像是荷兰队让范马尔维克接管——美丽全无只剩下简单粗暴。就像如今的荷兰只会龟缩防守和少林功夫一样,我们学语文总共也就干两件事儿:背+扣套路。从小到大的所有语文课,哪节一开始都是老师站讲台上跟那儿絮絮叨叨:“这个字念二声,有好多同学念三声,那就错啦!你们可要记好咯……”我们回家也抱着张卷子,背这字几声那字几声,一边背一边想,闹半天语文就是干这个的,怪不得中国那么多迂腐文人。一个曲折的曲几声我背了多少年啊,结果现在还是不知道。反观背诗文,则气势磅礴,数十篇鸟语一起涌来让你应接不暇,从诗经到鲁迅,背得你有如坐上了时空穿梭机,到最后那是晕头转向。尤其最后临高考诗词大串烧,好比奥特曼全明星赛,什么李白李煜李商隐,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囫囵吞枣乱背一气,上考场连蒙带猜就好。背好歹还长了知识,扣套路更离奇,古今中外所有文章到了中国这儿都成了一人写的,可以用同一个套路分析,一到答题全部是通过××手法表现了××情感,要不就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与其说是读文章不如说是玩填字游戏。你说那些个文人墨客的思想手法怎么可能跟90后非主流小女生似的长得都一样啊?但不成,你必须得按套路答。这套路扣着扣着,自己的脑袋也被扣住了,脑中只有“内容形式”的人的思想既无形式也无内容[本句灵感来源于王尔德,“能区分灵魂与肉体的人既无肉体也无灵魂”。],到现在我一见古诗眼前浮现的还是借景抒情等四字标答。而最能体现语文之荒谬的就是作文了。文章本用来表达观点的,百花齐放各抒己见才好,但到中国学生这儿,大家观点都差不多,作文像是复印的,连例子都不带变样儿。在此我想对司马迁说:同志,你就是人妖版的雷锋啊!苦了你一人,幸福千万家!这老师判一天卷子看司马迁受宫刑好几十次,最后看得自己直难受。最不可理喻的就是“范文”,数学题弄标答可以理解,你说这写文章还整个规范模式是啥意思?都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那这简直是赤裸裸地要求学生按同一种方式思考。“范文”充分暴露了中国教育的目的,而语文中的“背+套路”也可用在其他各学科中。
        把数学排第二有点冤,因为它毫无疑问是全体学生共同的梦魇。据说数学原是思维的体操,但到中国则摇身一变成了精神的凌迟,它对心灵的摧残强度之大冠绝九科之首,带来痛苦之深令人难以忍受,学生看到了它就像林副主席见到了水加菲猫听Happy Monday[Happy Monday(快乐星期一),英国著名迷幻舞曲乐队,当年“曼城之声”的中坚力量。],头晕恶心浑身打颤。高中时数学老师曾说过,书店里的书各种各样,尤以教辅书最多,教辅中数学书又是最多。此话不假。这些年来我们做的数学题数以万计,每一道题都浸满了疯狂的痛苦,买的数学练习册汗牛充栋,每一本都写满了悲伤与愤恨。而做完这些练习册后发现,数学的精髓也是背+扣套路。你拼命做题想达到的效果,就是能闭着眼睛把那些公式倒默如流,能将那些题型解法像刻在大脑上般信手拈来。当年我曾见过牛×同学,牛×到老师还没写完题呢她就能把答案说出来。我们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这是穿越了还是怎么着,平行宇宙还是怎么着。老师却很欣慰,边笑边点头:“好,太好了……”的确,这位同学已然达到了数学的极致境界,把那套路套到骨子里了。就为这点功力,大家可是不辞辛苦。不仅数学题在浩瀚作业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课外班里数学也占绝大多数,就连那考试题做不出来急得汗流浃背的噩梦—所有中国学生都梦见过此场景,且据很多上了年岁的人说,此梦会伴你一生—也八成是数学考试。说数学是梦魇,实至名归。
        第三说英语。刚才说语文简单粗暴,英语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在中国,你是学英语日语还是火星语基本没区别,反正都是背。背单词背语法,背到你成了复读机语法书,就算掌握了这门外语。至于交流,都扯淡,会做题就得了。说到这儿不得不佩服那帮出英语题的,就那四五种题型,竟能让人做六年不带重样儿的,实属不易。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是勤勤恳恳认真工作发光发热,且从不抄袭,值得广大学生、腾讯老总和郭敬明学习。但这些题要是做起来简直猥琐至极。阅读题读的不是语言的奥秘,是出题人的心理。老师总叮嘱,千万别答自己咋想的,更别答作者咋想的,要答出题人咋想的,俨然把我们当成读心术大师。幸好我们的思维经多年训练已有了柯南变声器的范儿——想变成谁的变成谁的,就是不变成自己的。英语作文更甚,不仅有“范文”,而且其水准之低令人咂舌,你考试时不仅要猜老师的想法,更要猜他的英语水平和欣赏水准。这些老师的水平有如中国足球水平,他们的欣赏水准堪比喜欢中国足球人的水准。把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作家。太有名了,亦不必多说。]叫过来写篇作文,就凭他那“口若悬河谁都听不懂在说什么”[ 此乃鲍勃·迪伦对乔伊斯的评价,引自迪伦《像一块滚石》,徐振峰、吴宏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的飘逸风格,怕是要吃鸭蛋了。毕竟乔伊斯是艺术家不是读心术大师,他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我们是用别人的大脑,不思考。
90后创业,先来90后创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13: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场景一 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很多同学纷纷选了理科。问他们为什么,基本都是这样回答的:“日,谁tm选文科啊,天天就跟书呆子似的背背背,活不活了还……”
       
        以上三科都提到了“背”,但数死记硬背之最高境界,还看文综。文综看似考史地政,实则完全是挑“好记星”(建议“好记星”可以冠名“文综高考题”),作为一介文科生,这些年来我不断突破着记忆力的极限。但把宝贵的记忆力用在如此无趣的事上,实在是糟蹋了。人文学科本来挺有趣,到了这儿就好比广电总局删电影,去其精华取其糟粕。拿历史来说,萧伯纳说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的最大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而我从历史中汲取的唯一教训是从历史中没什么教训可汲取的。历史带给我的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后面跟着一堆毫无意义的名字,哪年哪年谁谁谁怎么怎么样,背得我恨不得早生两千年生在公元纪年没出现之前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事儿了。背完历史再背地理,则恨不能生在火星上。哪些国家在30度纬线上,印度洋洋流夏天啥方向……地理是对记忆力的全面挑战,不仅背文字,还要背图形:贵州省长什么样,波罗的海又长什么样……总之是从天文至地理从数字到图形背了个遍。可要说最猥琐的还得是政治,其他的你至少还背了个真事儿,政治背的则全是套话。我能把国家机构和职能从上到下背得滚瓜烂熟,像是美国特工,全中国肯定没一个官员说得上来的(中国官员都能背出当地人均消费1万以上的酒店地址,像是美国资本家)。掐指一算,手指不够还得用脚趾,高中光文科我就奇迹般地背了15本书。这15本书可是我背得昏天暗地痛不欲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吐出来再咽下去杀死了全部脑细胞才背下来的。脑细胞死光光也无伤大雅,反正考试不需要,它只是考套路。文科考题往往还出得颇有文采,比如经常说“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那意思是千万别谈自己看法。这句话用到了反语修辞,多精妙,可以得茅盾文学奖了。答题则看你套路套得准不准,你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要同出题人保持绝对一致,不能有一点儿跑偏。最怕的就是你丫不识趣,答自己观点,纵使龙飞凤舞血脉喷张,只要不按套路出牌,最后必定诈和。所以说文科生的痛苦超乎想象,要把自己变成复印机,不仅能复印15本书,还要复印套路,复印成功才算和了。
90后创业,先来90后创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5 14: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
90后创业,先来90后创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9: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场景二 高中分完班,等过一阵儿再问那些选了理科的……
        “日,真tm不应该选理科,现在我天天写作业写到一两点,物理卷子每次绝逼有一半儿不会做,还让不让人活了……”
       
        那些鄙视文科生的很快就会发现理科生更甚—成了掉进题海的复印机。一旦选了理科,就意味着你要矢志不渝地做题,做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他们的生活不按小时算,按做了多少题算(应该给他们专门发明一种刻度为“题”的表)。走进理科班里,映入你眼帘的只有两种人,一种在闷头做题,另一种则因做不出来题在呆望着天花板。其实理科与文科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说它是锻炼抽象思维,都是骗小孩儿的,实则只是练你抽象记忆力。学理科也是分那两步,先把无厘头的公式定理倒背如流,什么胡克库伦安培牛顿,怎么氧化怎么还原怎么足量怎么过量,光合多少个氧代谢多少个氧……然后在不断地挑灯夜战中把题目套路一点点刻在脑子里,直到有一天你也能在老师题还没写完时就把答案说出来才能收工。
        综上所述,咱六年来其实就干了两件事,一是背书二是做题。背书就是背那些死知识,做题则是通过题目成千上万遍的刺激让你记住那固定套路。因此背书和做题又可归结为一个字:背。
        一旦背,必意味着把别人的家伙儿弄到自己身体里。文科自不必多说,某某事件有何意义啊,你要说出编教材那哥们儿的观点,某文章蕴涵啥情感啊,你得把出题人的路数揉进脑子。理科亦是如此,把那些被无数人嚼了又吐过无数遍的套路塞给你让你咽下去。最终它的目的,就是让这种固定思维融入你的血液,在你体内生根发芽。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中国教育只允许一千万个人眼中有一个哈姆雷特。作为中坚环节,中学的任务就好比是把人摞成一摞扔进复印机,给你们脑袋印上同样的东西。
        无奈现实和期望有差距,人的思维本来就跟画儿似的,每张都不同,少年的则应当如波洛克的画儿[杰克逊·波洛克,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多么斑斓您瞧瞧就知道了。友情提示,他的某作品可是保持着当今世界最贵油画的记录—1.4亿美元。]似的,狂野奔放色彩斑斓。一边色彩斑斓,一边想擦成白纸,于是中学就跟资本主义一样—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既然不可调和,那么只好pk,看谁打得过谁,于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学就是要废除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这是让你接受“别人的家伙儿”的唯一途径。
        老师肯定说冤枉啊我让同学思考来着。
        您这就好比BL漫里说的,“我不是gay,我只是碰巧喜欢上一个男人。”
        没错,您是经常告诉我们“不能光背,你得想”。
        但紧接着一句就是“想明白才背得更快嘛”。
        我思考是为了服从别人思考的结果,这算屁思考啊!在中国,你长了个使你能够批判创造而不人云亦云的脑袋是莫大的不幸,因为那些都是你“学习”的障碍。而中学,就是要把你的脑袋废掉,让你不会思考。等你主动思考能力瘫痪之时,大概也是走上高考考场之日……
        于是这六年里咱们付出的一切都是为这个:那些堆积成山的练习册,那些装订精致的卷子,那些细心整理的笔记咖啡,那些为激励自己写的纸条,这些都是你迫害自己思维的证据。这个时代的学生,为学习疲于奔命,却在摧残着自己的大脑;我们是如此努力,以至于最后都变得愚蠢无比(这愚蠢可不是我自个儿说的,您可以往后看,铁证如山:中国学生记忆力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创造力越差……哎哟,惨不忍睹)。
        与其说是努力,不如说是“被努力”,这六年中,老师家长学校共同致力于对学生施加高强度的监禁,并全方位限制他们的个性和思想,这就好比在你屁股后面点把火,不玩儿命往前跑不行啊。而中国学生们,也就此步入了囚徒生涯的巅峰。
        场景三 在中学,光起床就是个非常痛苦的工程:每天闹钟响起的那一刻,一种绝望感都会立刻涌入脑壳,随后你迷迷瞪瞪坐起来,脑袋直发木像灌了碗牛肉汤,眼睛干涩无比像糊了层蜘蛛网……
        小学生往往觉得自己最苦,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小学时你好歹还有个吃早饭时间,到中学则是在睡梦中“轰”的一声被闹铃叫醒,随即“嗖”地一声冲向学校。从到校时间这事儿咱就能看出学生是如何被逐层压迫的。比如北京市教育部门规定学生8点到校即可,到学校那儿便规定7点50分,年级又要求7点40分早读,最后班里都变成7点半必须到。这跟GDP似的,国家目标8%,省里10%,市里涨到12%,再往后更吓人,要大跃进呀这是。于是7点半各班准时响起齐刷刷的读书声。当然若英语老师想整个“小测验”啥的则另当别论。上午照常是5节课高强度轰炸,节节整得你头晕眼花。好不容易熬到下课铃响了吧,抬头一看,老师丝毫没有收手迹象。中学所谓课间即“剩余上课时间”,是要用拖堂的方式来追加额外刑罚,其中尤以数学老师拖堂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我甚至曾见拖过10分钟直接霸占下一节课的,好比让工人一天劳动时间超过24小时,令人啧啧称奇。早上的课尚且能撑住,到第四五节就会饥寒交迫身心俱疲困意也骤然袭来,此时大家只好盯着手表熬时间,心中充满悲怆感,腹中充满饥饿感。到中午吃完饭午休时间想歇会儿,物理老师又走进来:“今儿咱们做个小练习……”
        这午休干嘛都行,就是不能休息,补课测验等各类刑罚轮番轰炸,其中尤以“找老师谈话”最为可怕。

        跟老师说话时你不用想太多。
                                                                                                         - J.D.塞林格
        “找老师谈话”乃刑罚之极品,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凡有人在嘈杂的教室中喊:“×××, ××老师找你谈话!”教室立刻万籁俱寂,时间仿佛凝固,大家纷纷放下作业,看着那位同学低着头迈着上坟一样的步子向办公室走去。谈话少则十几分钟,多则没个完,训斥自不必说,更要命的是在办公室里1v1的气氛和老师凶悍摄魂的目光。谈话过后,那位同学肯定面如死灰,僵尸般走回教室,一声不吭埋头做题。在周公的萦绕中,下午的课完全成了煎熬,场景跟听领导作报告似的一倒一大片。你听也不是睡也不是,只好在困意中不断挣扎,挣扎间老师会大喝一声:“×××上黑板做这题!”你的困意顿时就跑到爪哇国去了。当然了,这些课里面也有副科,但副科就好似很多女同学的腰—理论上有,却很难找到;也有如小三,于主业之外能真真正正给我们带来快乐[ 王尔德说,“已婚者的快乐来自那些他还没有娶的人”(The happiness of a married man depends on the people he has not married.)。],无奈抵不过正房,常年被侵占。音乐老师天天有事(你一音乐老师哪儿那么多事),体育老师总是生病(身体最虚弱)。大考前夕,主课则如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你要音乐我拿美术,分赃不均自己还互相抢,就差签个辛丑条约了。
        八节课只是前奏,之后的考试才是高潮。如今每天考试已是各中学惯例,他们知道考试这词难听,便纷纷以“统练”之类的词代之,以为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它了。传说北京的“统练”是由那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大附中发明的,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力。倒真是发掘潜力,我都佩服自己能六年天天考没给考死。考试的威力不在于考的过程,而在于通过天天排队,它能让你肾上腺素如尿崩般分泌,并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老师也很会利用这点,考试完不仅要对分儿高的公开表扬,还会公布个平均分瞪一瞪成绩差的,或是把成绩单公之于众,让差生颜面扫地。而每天一发卷子,左邻右舍三五成群地就开始比谁分儿高,只见那成绩好的顿时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恨不得围教室跑一圈振臂欢呼,而成绩低的则垂头丧气无颜面对周围同窗。统练决定着学生每一天的存在价值,它也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于是围绕它发生的奇特场景如肥皂剧般一遍遍上演……场景四 数学统练一结束,班里就炸开了锅,嗡嗡嗡地乍一听还以为收音机坏了呢,仔细一听,全是这种对话:“这道题选C。”“对。”“这道A。”“A,对对对……”“这道也A。”“啊?扯淡呢!你想,这个斜率是1……”你像往常一样去讨要数学最牛那位同学的卷子,“选择题我看看……嗯,都一样。后面大题呢?”“第一题3。”“对,3。”“第二题……” “……”“最后一题2x+1。”“对2x+1。我擦牛B,我全对!”你立刻高兴得跟离了婚的人似的喜气洋洋,看着周围一边儿对题一边儿叹气的同学更感到格外愉悦,回家路上也美滋滋地,边乐边跟自己说:“长这么大终于有机会数学拿100了!自打巴萨5比0赢了皇马以后我还没这么爽过……”

        到了学校,你便要在繁忙之余抽出时间复习统练。统练时间临近,看到老师拿卷子进来班里一片慌乱,翻笔记的抄小抄的对天祈祷的请同桌吃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考试自然是一边奋笔疾书一边伸长脖子,而考完后大家惊魂甫定就开始成群结队对题,不时发出欢呼声哀嚎声,场景甚为混乱,气息甚是荒诞。统练决定每天价值,月考、期中期末考则决定了你这学期的价值。于是每每大考临近,学校的气氛好似办奥运,严肃之中流露着恐惧。考试结果以全校大排名的方式呈现,排得高了有压人一头的爽快感,排得低了没脸见人不说,一通暴刑是少不了了。到这会儿,“找老师谈话”只能团购,加刑也是买一送一,单独辅导追加作业,从来不会缺斤少两。这还只是在学校,回到家更是变本加厉,场景之惨烈想想都可怕,此处不忍述评。
        扯远了扯远了,这要文综论述必然没分儿。统练后马上回家(也有去上数理化晚间直通车的),路上心里也不踏实,遂拿出本练习册做做。在家又是一番惊悚场面,本来好好吃饭呢,家长一句“数学考多少分啊”顿时让你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支支吾吾应付过去。然后爸妈便开始轮番进行思想教育,大意为“要踏踏实实认真学习别让其他事分散精力”,吓得你饭噎在嗓子眼儿里,大气不敢喘一声。吃完饭便要马不停蹄写作业。每天老师留丰富多彩的作业不说,自己还总怕不够吃追加两本练习册,真应了王尔德说的:“节制毫无用处,过度才是王道。”学生跟这儿吭哧吭哧做作业吧,有家长还要跟包工头子似的盯着。于是就在重重压力下,大家都开足了马力,一会儿趴桌上做题,一会儿摇头晃脑背书,直到午夜。还没资格拿驾照呢我们已然对开夜车轻车熟路,你必须清醒着,因为天都快亮了,数学题还没做完呢。那在冰冷月光映照着的漆黑的夜色下一个人托着下巴抵着困意背书时的怨恨的苦涩只能咽到肚子里,那在刺骨的寒冬揉着干涩的眼睛看着时钟指向12点然后喝口咖啡便埋头写作业的悲凉也无处倾诉……
90后创业,先来90后创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5: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场景五 上了中学晚上一两点睡觉再正常不过了。倘若哪天你决定1点睡,却不慎因疲劳过度而在11点抱着书睡着,第二天早上醒来定会有股罪恶感从心底油然而生,随即捶胸顿足,哀叹自己未能利用大好时间学习,暗暗保证今晚一定加倍补回来,以后再也不敢了。

        中学生大抵都是活脱脱的隐士,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平日隐于学校,周末假期则隐于校外校。每逢周末假期,课外班便像达利画展时卖眼罩和呕吐袋的店,门庭若市人满为患。从巨人学校到新东方,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家教上门拜访。这些班能轻轻松松把周末占满,再加上作业溜溜缝儿,保你撑得直打嗝。学生们倒是乐此不疲,像打了鸡血似的还总互相打听:“你周末报什么班儿啊?咱俩一块上吧……”大家一窝蜂报课外班,结果到那儿后发现周围怎么都是熟脸。学校老师一见此景,非常贴心地直接把假期也安排上课,省得你们费劲巴拉到外面报班儿了。
        这小日子过得已经够悲催的了,无时无刻不学习,没日没夜没假期,就这样儿老师还嫌不过瘾,要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管制。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属“早恋”了。在其他国家根本没这说法的,异性相吸(或同性)乃人之常情,何来的“早”呢?先不说外国,我特意查了下我国《学生行为守则》和《婚姻法》,均未发现相关条款,咋老师就编造出这么个罪行。然而爱情之所以是爱情,就是因为它让人不能自已,于是学生们该谈的谈该吹的吹该干啥干啥。这下可忙坏了老师,在课余时间还要兼职狗仔队,一旦察觉到有谁和谁擦出了爱情火花,她就会拉响红色警戒,上课下课无时不盯着梢,就差拍张照片儿发给《娱乐周刊》了。倘若掌握了二人亲密的证据,老师如狗仔队捉奸在床般喜出望外,立即把当事人叫到办公室,义正言辞地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希望你们把握好……不要因为一时糊涂毁了自己的前途……”倘若情节严重,更会请双方家长,搞得轰轰烈烈。
        其实防早恋不单单是逼你学习,它就跟文革时候限制男女青年亲密接触一样,能够防止你思想情感过度自由,让你一心一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而同样,并列成为中国学生“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校服之功能亦是如此。好好的花季少年,干嘛给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啊?还都奇丑无比,给芙蓉姐姐都不配……废话,不丑就不给你穿了,它就是要给你披上同样的丑来抑制你们独特的美,不给你们显露个性任何可乘之机。而学生对校服也是厌恶至极,但没办法,它对于我们来说就好比导演对于女演员—嫌丫恶心吧还得让丫压身上。当年小生高考完可谓是在第一时间扔掉了那校服—直接把它搁考场了没拿出来。等后来才听说有的学校更甚,连鞋都要统一,据说还是飞跃,够潮的。
        脖子往下已经都管了,上面又怎能漏掉。中学对于学生发型的管制和清政府有一拼。作为一个在老师看来发型不大规矩的人,小生对此可谓深有体会,此处不妨吐槽以记之。小生上中学的六年,完全可以归结为无休止地同老师为头发长度作斗争的六年。这六年的每学期开头检查“仪容仪表”我都要给班集体抹黑,每换一个班主任,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永远是“回去把你脑袋剪一剪”,吓得小生毛骨悚然。高三一模节骨眼儿上,老师看我脑袋太不顺眼,想在离别前把此事做个了结,便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你不理发下星期就别来上学!
        然后我给他优惠了一下,买一送一,俩星期没去上学。
        等我毕业了才知道,这位老师算相当人性化了,有的学校居然要求女生必须剪短发。虽说短发女人也可以性感和可爱,但这要求也忒变态了,你是不是想让所有人都留板寸儿啊?干脆直接做手术得了,把女的都做成男的,不仅有益于发型统一,更免除了早恋之扰。不对,还要规定基友不得入学。
..\资料fnl\Ch1\中学\链接1.docx
        从头到脚都管完之后,老师们还要严防学生兴趣爱好的滋生。现在学校提倡“素质教育”,据我经验,这素质教育意为你把主科学好即可。我们在学校要是听会儿歌看会儿闲书,那感觉就跟在蒙古狼开斋节宴会上当调酒师的羊似的心惊肝颤,老师时不时地就要在教室溜一圈,发现有谁不务正业便会带着鄙夷的目光训话:“你看×××,一直在做题,你就跟那儿看闲书!”而一旦有正当的理由,定会将其器具没收。于是老师办公室里抽屉里经常塞满了学生的宝贝,从MP3到PSP,上至杜拉斯的小说下至郭敬明的杂志,应有尽有。
        老师往往不会一个人战斗,而是和家长勾结起来一同监控学生。刚才说错了,“找老师谈话”只能屈居刑罚排名第二,拔得头筹的必须是“请家长”。不过这招轻易不用,用了就是必杀。一旦有哪位可怜的学生被“请家长”,他便立刻抓狂,恨不得六亲不认,此时看热闹的同学们则会不嫌事儿大奔走相告:“哎!×××家长在办公室呢!……”请家长八成都是请他妈,而但凡女人说起话来,肯定是没完没了,于是老师家长二位往往从近期考试分数出发,先谈孩子学习状态,再说说他有什么问题,然后分析一下近期可能有啥分心的事儿,无话不谈。最后俩人相视一笑,看得孩子都快哭了。而第二天此人来学校时肯定面色蜡黄,显然是昨晚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
..\图片fnl\1\中\1.jpg
..\图片fnl\1\中\2.jpg
        若说请家长是老师打出一张“杀”,那家长会则是“万箭齐发”。每听说要开家长会,学校楼道里便立刻哀鸿遍野如丧考妣,或者说恨不得如丧考妣。开家长会这天是一年中最紧张最刺激的日子,随着爹妈们的到来,大家纷纷聚在后门透过小玻璃框向班里张望,心中充满不祥的预感。只见一开始,老师就会不居心叵测地发给家长一张印着分数排名的小票子,这时光看家长脸色就能知道这孩子成绩如何,而趴在后门的我们眼瞅着平日的谎言被揭穿却无能为力。家长会绝对是中国各类大会小会中最讲实际最有内容最积极参与的会。老师都要跟股票分析师似的系统分析近期班级学习状况、出现的问题、成绩的波动等等大大小小事件,还要逐一宣读表扬排名靠前同学的名字。此时,这些同学的家长立刻觉得有了面儿。其实这家长会利用的就是爹妈们爱面子的心理,尤其是当妈的,一开家长会拿了成绩单就争风吃醋,和别的家长比,一瞅自己孩子分最高立刻面露喜色挺直了腰板,并交流虐待孩子经验。尤其是哪个孩子得了第一受了表扬,家长恨不得跳起来喊“我就是他妈!!!”反观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则一声不吭,闷头装作发短信状,实则气得咬牙切齿,心中怒骂“臭孩子,你把我脸都丢光了。”家长们各异的神态,老师看了非常欣慰,想这次家长会没白开,后门外窥视的同学看着那叫一个揪心。一场会开下来我们已是两腿发软大汗淋漓,更可怕的是后面还有双方单独交流。看到谁的家长会后没有离开的意向,这位学生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好,近期必有重刑伺候,而这刑罚的严酷度往往与单独交流的时间成正比。家长会第二天上学大家面色都是蜡黄,家长最后走的那孩子当然脸最黄。场景六 家长会后回到家,家中气氛顿时凝重。晚上,爹妈拿着成绩单正襟危坐,肃穆而略带忧伤地说:“这次咱闺女排班里三十多,比上次还降了两位。按学校划的分数线,就这分儿,上一本都悬。我今儿问老师了,老师说觉得你最近状态不好,上课啊老走神,考试也特马虎,总算错数……”听得你头皮直发麻,泛起一阵心绞痛,应付两句之后赶紧逃窜到自己屋里。你瘫坐在椅子上,叹口气:“哎,怎么我就这么笨捏,为啥别人都能轻轻松松考高分,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行……”

        中学最给力的就是全天候陪伴在你身边的对心灵的摧残。天天考试天天排队,看见周围人都比你分儿高就已经够伤自尊的了,再加上老师上课瞟一眼瞪一眼,下课叫去办公室谈话,一股凉气便会从菊花倒吸上来。回了家爸妈还添油加醋问这问那,问得你就跟穿着Cheap Monday看AV一样憋屈。等你晚上做梦,梦到的都是家长老师叉着腰拿着卷子呵斥你的景象……这种心灵摧残持续不断一浪接一浪,不给你任何喘息之机,即使在休息的时候它也如影随形。你一想到自己在玩儿而别人在好好学习,便会立刻受到良心的谴责,有种强烈的罪恶感,焦虑无比,随即转身去学习以赎罪。你看体育课,本来就时常被主科强奸,即使偶尔守住贞操,那些热爱学习的女生也会守在教室里做题,其他人见此景就想了:啊,她在做题,我又有什么资格上体育课?于是大家纷纷回去做题,最后体育课就蜕变成了自习课。
..\图片fnl\1\中\3.jpg
..\图片fnl\1\中\4.jpg
        到了初高三,你更是要持续一年被高强度地蹂躏。一开始大家还能故作淡定,装出一副不用功无所谓吊儿郎当的样儿,表示哥已看破红尘不与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但随着时间推移,一边是考试分数排名,一边是老师家长催命,一边是中高考倒计时,三位一体的压力跟积木似的往上堆,总有让你绷不住塌掉的一天。此时,你想心理健康,那就像说我国城管不打人了,英超球员不断腿了,贝卢斯科尼出家了—不可能的事儿……
90后创业,先来90后创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4 11: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90后。哈哈。可笑
90后创业,先来90后创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0: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场景七 到一模了,想想这半年,你觉得自己已经是超乎寻常的努力,又是请家教又是定学习计划又是吃赛鲨力,上三路下三路都使了,哪有考不好的理呢?于是便信心满满想来个大跃进。然而一模成绩下来一盆凉水泼脸上,自己竟然还是原地踏步。再看看旁边那同学,每科都比自己高十几分!他怎么学的啊!怎么我就比不过他呢!想到这儿你越来越觉得委屈,鼻梁一阵泛酸,便忍不住趴在桌上哭了起来……

        恐惧、自我怀疑、自卑,这些病态的情绪就如恶之花盛开在你我心中。初高三之殇就如同婚姻一样—它让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幸和悲哀。这一年完全就是在挑战人的心理极限,而每逢中高考前都是心理疾病多发期。此时的心理诊所就跟光头党俱乐部旁边儿的理发店一样火爆,咨询师们为各位考生忙得不亦乐乎(在此建议心理诊所开在中学旁边,保证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人可能是因为听说看病难,懒得花钱排队了,便直接跳楼了。19世纪意大利一位研究自杀的学者说过:“自杀是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让身心不大健全的那些人自然淘汰的一种手段。”所以在中学自杀也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受不起这罪的只能一跳了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逼得走投无路,那咱只好想辙越狱。如今最潮的越狱手法是出国,在中国实在呆不下去了,到了国外不说能混多出色,至少可以混成个人样儿(出国绝对是明智选择,在此建议大家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果断走人,趁你的青春还没被完全浪费,否则以后只能感叹风萧萧兮易水寒青春一去兮不复还)。而大多数想跳楼不敢跳想出国出不了的只能留在这监狱里挣扎。这种挣扎一般分两步:首先是非暴力不合作,此时的学生往往拒绝跟家长老师交流,而且看谁都不顺眼,但在内心中,他既把成绩看得无比重要,又不相信自己,十分纠结。之后纠结到一定程度物极必反你就会一下儿豁然开朗,进入破罐儿破摔时期:反正就这么着了,爱咋地咋地吧。学生到这份儿上,往往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任你怎么训斥都面不改色心不跳。这种人通常都遁形于网吧,所以你看学校旁边的网吧就跟部队营房旁边的发廊一样火,需求无处满足嘛。更自暴自弃的就寄所托于放浪形骸之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天逃课叼着烟拿着酒瓶混迹于游戏厅酒吧。也有豁达的,给自己设定个底限:学习可以,但不能侵占我的闲暇时间,不能耽误我听歌看闲书,至于分数不想那么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小生高三就逃过课,哎哟那感觉真是帅呆了。原来那么多年只天天关教室里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今日骤然置身于蓝天白云下,晨光弥漫在你身上,就像鲍勃·迪伦唱的,“在钻石般的天空下手舞足蹈”[ 歌词出自《手鼓先生》(这首歌貌似描绘的是吸粉儿的感受),收录于专辑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1965年哥伦比亚公司发行(正是在这张专辑中,迪伦首次使用电吉他演奏民谣)。],浪漫极了……现在想起来脑中还有余香……
        可惜没爽多长时间,老师就一电话过来:钟道然!!!你干嘛去了!!!
        这抗争好比掉入沼泽好比饮鸩止渴,越挣扎越痛苦,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剧烈的束缚。学校德育处干嘛吃的,就是管你这样叛逆学生的,一旦发觉谁有抗争的苗头,立刻打成“右派”,之后就是各种老师谈话,纠正你思想上的错误。实在不行把家长叫来,再派上一队老师,一人一句“你这样不行啊”,“你也得为你将来想想”,不信治不好你这毛病。
        而且就算治不好也没事儿。你不是逃课吗,逃呗,看你能撑到啥时候。一开始就跟你讲清楚了,你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走,非得自寻出路,最后只能是自寻死路。这就叫不自量力不识时务,不高考你以后混什么啊。所以抗争的同学无非两种下场,一种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争着争着便接受了现实,乖乖回来好好学习(小生就属于这样的,那课只逃了半天)。另一种是一意孤行一抗到底,就跟你丫死磕了。最后这样的人大概都沦落天涯生死未卜不知去向。至于韩寒,纯属意外。
        所以大多数人都看透了,伸脖子也一刀缩脖子也一刀,还不如抹干净脖子,试一试让青春受迫害,被缚也比抗争来得爽快。而且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麻木了,不觉得疼,反倒觉得这样挺好。你看同学们不都憋着一股劲儿,勤奋刻苦努力奋斗,一心一意谋分数嘛?
        ..\图片fnl\1\中\5.jpg
..\图片fnl\1\中\6.jpg

场景八 同学们对于学习的热忱可谓是体现在各个方面。随便看一个人的课桌你都能瞧见激情四溢的本本们:笔记本里画的那是十个男人看五个女人洗澡—五光十色,大家都把记笔记看做一件非常神圣的事儿,越是好好学习的同学,本本上颜色就越多,版式也越工整;再看夹子里,细心堆叠着的是各科浩浩荡荡的卷子;还专门有个错题本,各种错题被整洁地剪裁并精致地粘于其上,还用彩色笔画了花边儿,真了不起;教科书上同样是花花绿绿看的人直眼晕,想必这位同学光买笔就花了不少钱。在学校大家纷纷追在老师屁股后面问问题,且要端出一副谄媚卑微的姿态,还要时不时把本本们拿出来,表示自己可tm努力了。同学们往往崇拜各种强人,“人家怎么学习那么好啊,真是佩服”,然后还要向她请教学习方法。中学就是一没有硝烟的战场,别看大家你说我笑称兄道弟貌似好姐妹,暗地里都较着劲儿。看到谁分数超过自己了,表面上无所谓,其实心里那叫一个不爽,三天吃不下饭,随后化悲痛为力量,回家冲它三杯咖啡使出吃奶的劲头学,发誓下次考试超过丫的。
        ..\资料fnl\Ch1\中学\链接3.docx
        ..\资料fnl\Ch1\中学\链接4.docx
        到了初高三,随着中高考倒计时开启,各位更是要豁命了。此时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特别伟大,看着挂在墙上的倒计时日历,顿时一股悲壮之情更是油然而生。这一年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做着各种准备:那几本破书一遍一遍地背,那点儿破题翻来覆去地做,教育部几个人攒吧出来的《考试说明》俨然成了大家的圣经,天天抱着它一字一句钻研其深意,发现有何异常还要探寻其典故。此时,模拟考试跟大姨妈一样,一月一次一次三天,学生的排名也如女人的心情一天一变难以捉摸,老师还给每人整个折线图,跟炒股似的(实际差不多,老师带一个班就是鸡蛋分篮子放,最后只要大盘上扬,个股跌那么两支无伤大雅)。此时不仅家长会漫天飞,还要开学生的会,先让大家交流学习方法,然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要畅谈考试理想。眼看一生中最神圣的时刻一天天逼近,同学们也开始相互鼓励。黑板上墙上本本上桌上,统统写满了革命宣言。看着这些标语,自己心里也充满了壮志豪情。
        ..\图片fnl\1\中\7.jpg
        ..\图片fnl\1\中\8.jpeg
        在家里,这一年更是草木皆兵。平日吵得风生水起的家长为营造良好气氛,此时也会达成停火协议(建议学生年年中高考,有助于家庭和谐)。家长们此时一边牵挂着孩子的日常举动,一边研发各种邪门儿备考招数,从吃脑白金到晚餐食谱,从找风水先生到烧香拜佛,真是贯通古今中外,融会宗教科学,让人大开眼界。
        到了考试临近,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大家如同迎来末日审判,恨不得要斋戒沐浴。这节骨眼儿每秒都要如履薄冰,各种卷子本本翻烂了不说,考试动作也要反复演练,就连什么时间便便也要规律得准确无误,生怕一泡屎坏了十二年(你很快会发现这十二年的价值不过一泡屎)。倒计时最后几天,你更是慷慨激昂高亢激烈,十二年的长征胜利就在眼前,冲啊……
        然后就是每年6月那几天。中高考就像是所有中国学生共同演绎的一幕气势恢宏的悲喜剧,这两三天光景中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从地狱到天堂,有人从天堂下地狱。进考场前还面容凝重庄严肃穆,和老师家长一握手,仿佛生死离别,出考场后则是喜极而泣,抱团而簇,仰天长啸。当然也不乏考前崩溃的,考场上崩溃的,考后跳楼的,堵车迟到痛哭流涕的,作弊动用军事设备被发现的……每年的中高考都是中国独特的一景,剧情跌宕起伏,气息奇异而荒凉,写多少本书都写不完。

场景九 美滋滋地走出高考考场后,你和所有同学一样,跟爸妈拥抱在一起,有种大赦重生的喜悦。终于解放了,终于不用再受那bt的数理化折磨了!回到家后你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把所有的书书本本扔掉,那些被你画的五颜六色的书,曾经看做宝贝的笔记本,精心制作的错题集,过去让你魂牵梦绕的《考试说明》,此时都咣当一声被丢进垃圾箱。“擦,爽毙了,等这一刻哥都等12年了。”你拍掉手上最后一丝尘土,拂袖而去……
       
        然而气势磅礴地折腾一番过后,你会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当高考结束铃声响起,监考老师收走你卷子的那一刻,仿佛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做的所有题背的所有书,都统统被收走了。一起收走的还有逝去的12年。而我们自己把小学中学的所有时光,也都连同那张卷子一起交出,不知去向。走出考场,你竟是两手空空。
        当你把书书本本们扔掉时,也感觉有点儿悲哀吧。毕竟那些书是你多少个晚上咬着牙根儿背下来的,那些卷子曾经被你当成宝贝一样翻来翻去百看不厌,那些笔记又花了你多少心血?考试一过,它们竟变成了毫无意义一文不值的垃圾,让你一扔了之。
        中学的6年,也只是无意义的垃圾而已。这6年的一切,竟都是为了几张无厘头的卷子。回头看看,有多少次你趴在桌上困得不行还要继续做题,有多少次你看到考试分数垂头丧气默默流泪,多少次听到老师念你成绩而自鸣得意,多少次看到同桌比你分数高而想找个地缝儿钻进去。然而这些酸甜苦辣都上哪儿去了?都跟高考卷子一起收去了吧。走出考场,你淡然一笑,6年光景便被抛在身后。
        ..\图片fnl\1\中\9.jpg
        ..\图片fnl\1\中\10.jpg
        你这6年的一切,就也值那几张纸的钱。
        你那所有好好学习,所有郑重其事暗下的决心,所有的心绞痛与泪水,此时竟变得煞是搞笑。高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其本身,在于透过这两三天几个小时几张卷子,你去演绎一出光怪陆离的黑色喜剧,窥视一眼人生的荒谬,然后无奈地叹口气。除此以外它什么都不是。你中学这6年就像一台全速空转的机器,拼了命地工作,到头来却什么都没留下。
        若说你在中学有何成果,那便是成功废除了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走出中学的大门时,转头看看别人,仿佛都能看出你我的思维变成了同一个模子。我们能对同一个问题作出同一个回答,一字不差。到这份儿上,中学的使命就完成了,它将学生的大脑同一化,使其毫无价值可言。我们就像是《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美国作家肯·克西著,与《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齐名的垮掉派圣经,麦克墨菲是其中“男主角”。克西此人为60年代亚文化发展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先是同杰里·加西亚(“感恩而死”乐队主唱)等人参加了美国政府的毒品实验项目,而后根据这一体验创作了《飞越疯人院》,再后来又用此书版税召集“垮掉的一代们”参加了横穿美国的巴士之旅,将背包革命的火种播洒在了美利坚的土地,播洒在了“那条没完没了的路”上。此次巴士之旅被后人看作从“垮掉”到“嬉皮”的交接班仪式。1975年,杰克·尼克尔森根据本书创作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五项大奖。]里被大夫护士做了“脑白质切除术”的麦克墨菲,空有人的躯壳却没有人的灵魂,眼里无梦无幻。
        更可笑的是,这个手术貌似是咱自己给自己做的。6年的青春时光,我们毅然决然地把它献给了高考,献给了那几张纸,为了它我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付出了无尽的泪水,然而这一切,换来的竟是如此结果。这已不是青春的浪费,而是青春的毁灭。说中学是青春绞肉机,一点儿也不过分。
        18岁的我们就这样拖着毫无生命力的躯壳,顶着一个被废掉的大脑,把无价的青春抛在身后,走向成年,也走向中国教育的下一站。在那里,它将给我们温柔而致命的最后一击。
90后创业,先来90后创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5秒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90后创业论坛 ( 粤ICP备15079661号 )亿媒网络

GMT+8, 2024-12-23 03: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